关键抉择——习近平的“改革观”

发布日期:2016-08-12
分享: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回望过去30余年波澜壮阔的征程,从小岗村“红手印”,到深圳蛇口“试验田”,再到“南海边写下的诗篇”,改革开放不断突破思想和体制束缚,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速度”。

 

  正是因为这场全方位变革,中华民族的命运被深刻改写,中国“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

 

  但在习近平心中,改革开放决不是到了可以躺在功劳簿上的时候,要做到“不忘初心”,就必须“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

 

  今年4月,习近平到大包干发源地安徽小岗村考察时指出:“今天在这里重温改革,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的篇章。”

 

  三年多之前,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的第一次国内调研去了被称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此后,在多次调研和会议讲话中,他都一遍遍叮嘱、一次次强调改革开放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多次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为什么只有进行时?

 

  因为改革开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又会产生。习近平深刻指出:“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

 

  因为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摸索出来的正确道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一“重要法宝”。

 

  因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用好这“关键一招”,改革开放的“含金量”才够高,才能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理解了重要性,就不难理解习近平为何要到改革发源地重温改革历程,也就不难理解习近平在西雅图的铿锵话语:“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

 

  “深水区”里如何“逆水行舟”?

 

  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每进一步,困难就加十分。

 

  但习近平深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说,要“敢于涉深水区、啃硬骨头”;他还说,要“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如何部署和落实?

 

  过去三年多,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顶层设计,用猛药治沉疴,显示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2013年在湖北省调研期间,习近平提出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五个“重大关系”高度清晰地阐述了改革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落到实处,就是要精准发力扭住“牛鼻子”。习近平在深改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强调,要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

 

  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还强调,要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

 

  事实上,让改革不打滑、不空转,习近平一直极为重视。他在深改小组会议中反复“督察”,不断部署完善督察体系,要求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

 

  在最近的深改小组第二十六次会议中,习近平提出了改革的“三督三察”,既要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也要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确保党中央确定的改革任务不落空。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330多项改革措施,领域之全、力度之大无不让人感受到顶层设计者的决心。习近平针对多项改革做出了周密部署,如同手术刀一般,精确对准问题核心。三年多来,顶层设计和监督机制双向发力,一批批群众满意的改革落地,一根根难啃的“骨头”被啃了下来。

 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是什么?

 

  习近平说:“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中国的发展是改革与开放并举,奉行的是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习近平说,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愿意以自己的发展为国际发展作出贡献,“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

 

  字里行间,大国的使命和担当跃然而出。

 

  30余年,时移世易,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资金、市场、技术、人力,乃至经济治理和国家治理方式,都对世界释放出更多红利。

 

  “要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如此强调。

 

  让他国搭上“快车”,离不开“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离不开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

 

  如何联动?

 

  “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习近平一语道破世界经济发展规律。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是心心念念着“一带一路”,希望给沿线各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把中国梦与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在一起。他强调“一带一路”建设要照顾其他国家的利益,“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为”。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首批项目已经获批,这个中国发起建立的国际性金融机构,正在“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

 

  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在上海之后,自贸区在天津、广东、福建开花,第三批自贸区也正在酝酿,外资入华比任何时候都领域更宽、门槛更低、待遇更公。

 

  中国经济发展将继续为世界带来巨大的溢出效应,更加开放的中国更能造福世界。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机制,体现的,是中国的大国担当,通向的,是共享共建的世界治理新秩序。(来源:新华网 作者:陈俊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