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化,共建文明
本讲制定人: 李红霞 教研组长签字: 授课教师签字: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指导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
(2)熟悉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认识文化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中的重大意义。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讨论、实践
【教学时数】理论4学时
【教学内容】
导入:文化是什么?(提问)
通过易中天教授的视频短片得出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文化是历史的财富,一个民族,越是经久不衰,其文化也就越是凝重深厚。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所形成的文化,博大精深,蔚为壮观。这是无数先人心智和精神的凝结,是我们承载下来接续下去的一笔无与伦比的财富;这是我们自我认同的精神标记,也是我们面向世界的精神旗帜。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中成就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文化也在历史中成就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是我们的民族之魂。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远大目标,必须扎好这个“根”、守好这个“魂”。那么我们文化的前进方向走向何处?我们又应该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也可以稍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化总体上的差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组成的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其中,经济是基础,对社会发展起着最终决定作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从文化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是无形的力量,但无形胜有形。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性格、意志、情感以及行动之中。它具有物质力量难以匹敌的穿透力和耐久力,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文化赐予了我们民族卓越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使我们面对磨难而能迎难而上、遭遇挫折而能越挫越勇。文化盘根错节地扎在我们的心里,我们则悄无声息地溶化在文化之中。
文化不仅意味着过去,也意味着现在和未来。世界现代化的进程表明,文化是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技,必然落后,一打就垮;一个民族,没有民族精神,必然异化,不打自垮。”——杨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
2.中国共产党对文化认识的规律不断深化
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我们不仅取得了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而且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1)毛泽东十分强调文化的重要作用
毛泽东非常重视文化,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反对单纯的军事路线,强调政治、军事与文化的统一。他说,“一个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可以战胜敌人的”。他论述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认为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许多著作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观点,强调建设无产阶级文化思想为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文学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等思想,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咏梅》
(2)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的文化建设思想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在领导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创造性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3)党对文化建设认识规律的深化阶段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党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等等。这些重要思想指明了文化建设的方向。
(4)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建设和谐文化,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和谐文化,是以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
3.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90多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提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的享有者、传承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培育“四有”公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为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又离不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数以亿计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必须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四有”之间的关系: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其中,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有文化则是对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两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者的内在联系。理想是核心和精神支柱,道德是行为的规范和理想的体现,纪律是实现理想、维护道德的重要保证,文化是基础,是形成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纪律观念的重要条件。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培育社会主义公民的整体标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始终按照“四有”这样一个整体标准去培养人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包括文化建设在内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都要既着眼于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远的理想和目标,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奋斗过程。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来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逐步使全体公民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的纪律观念和较高的文化素质,使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发挥,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使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不断向着更好的层次提升。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指导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方针和原则。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促进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文化利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在学术问题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健康说理的批评和反批评。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尊重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促进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注意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政治问题的界限。对政治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对学术问题,要提倡学术民主、平等讨论、相互切磋。对思想认识问题,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引导,努力析事明理、解疑释惑。
“高雅艺术、通俗艺术、模仿秀等各种文化共同发展”。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鲜活的实际、火热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丰富土壤和不竭源泉。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化建设才能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反映生活本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深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扎根亿万人民群众之中,从中提炼创作的选题,激发创作的灵感,挖掘创作的素材,不断推动文化观念、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文化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草根文化的生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所谓的高端文化已经不再是人们关注的主要目标。同时文化市场的繁荣导致了草根文化的迅速发展,正在无时无刻的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文化是离不开民间,离不开生活的。真正能被大众所接受的文化是来自民间的,草根文化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发展壮大,才能与大众的心灵产生共鸣,真正反映出大众心中的呐喊。从2005年爆红的“超级女生” 到旭日阳刚组合,农民工街舞团到周立波脱口秀,从2011 年春晚的西单女孩再到2012年的春晚的草根农民朱之文等一系列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掀起了草根文化的狂潮。
“中国好声音”的火爆,极高的收视率也说明了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文化承接着过去又昭示着未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以积极借鉴,做到洋为中用,博采众长。
(辩论)正方:中国传统文化过时落后,应完全抛弃。
反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应完全继承。
教师总结:当前,在处理文化建设与继承传统文化的关系上,要注意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民族虚无主义倾向,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农民小生产者的愚昧落后思想,是落后的“黄河文明”,已经不堪改造,对于建设现代化的中国来说,已经一无足取。另一种是保守主义的倾向,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怀疑转而演变为对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对儒家学说的盲目颂扬和崇拜,幻想用所谓“新儒学”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
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都违背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立足现实,尊重历史,创造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正确态度应是: 一分为二,科学、严谨、审慎地鉴别、区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糟粕。既不能机械复古,盲目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完全抛弃,而是根据时代需求,进行合理的吸收、改造、创新和发展。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人本主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贵和尚中思想等作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不仅对古代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当前社会的进步,都发挥着借鉴和积极作用。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消极、保守、妨碍历史发展的一面,比如,在仁、义、礼、智、信、忠、孝节等传统伦理范畴中,存在着许多封建性糟粕,我们要剔除它,但不能因为倒洗澡水,把孩子倒出去了。
案例:大长今——韩国文化的一次成功登陆
韩剧《大长今》以空前的收视率风靡了大陆及港台,通过叙述历史人物,让我们思考人性深层的问题,激发对真善美的追求。源于汉文化,超于汉文化,大长今揭示出韩国的文化创造力的自信源于他们已获得的文化国力之成功。
[思考]追忆过去,我们创造了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反思现在,传统文化渐行渐远,价值观念强烈碰撞,每个人都在问为什么:
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但神州大地上掀起了韩剧等国外文化的热播,为什么?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不是有差错呢?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以其固有的文化传统为基础而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各民族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我国有着优秀的“和合”文化传统,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特性和重要价值取向。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历史提供的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要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形式,既要体现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又要充满着鲜活的时代气息,并以民族的形式、科学的内容和大众的方向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离不开对各国有益文化成果的学习与借鉴。必须坚持洋为中用,博采众长,积极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把它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既要学习引进优秀的外来文化,又要抵御外来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袭和渗透,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努力维护和保障我国的文化安全。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新,站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传播中我们任重而道远;
始终注意文化安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引进”不忘“防范”,“吸收”不忘“剔除”。
我们学好英语是为了把它当做工具,和世界更好的沟通;是为了把它当做桥梁,向世界更好的传播我们伟大的文化!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要坚持重在建设,把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要坚持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行业自律等是手段,推进文化领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事例:2008年,一款名为“百谷虎”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套用现在的流行语,这个东西真是“雷死人”。
名为“baigoohoo”
11月19日,东方网记者在某著名网络社区中看到有不少网友在讨论该山寨引擎,讨论的帖子里还附有一张看似十分恶搞的网页截图,起初还以为这是某些网友PS的杰作,但在尝试着输入网址后,截图上的画面居然真的赫然出现在显示器上。
这个山寨搜索引擎的首页,一眼看上去和普通搜索引擎区别不大,但仔细一看……百度、谷歌、雅虎这三大搜索引擎的LOGO被整合成了“baigoohoo”,LOGO的下面赫然一排黑色粗体的中文名称“百谷虎山寨搜索引擎”,如此堂而皇之地自称山寨的山寨货还真是不多见。搜素框的上方还有该引擎的广告语“集成三大搜索引擎,步入搜索新时代”。山寨版周华健接拍了鞋的广告,还拍了MTV制图。
课堂讨论:当今中国大众文化中存在着一些粗俗现象,你认为应该怎样进行引导?
特点关注:前不久,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导演冯小刚陷入一场舆论漩涡:在微博中,冯小刚称一位会中文的外国朋友向他询问“屌丝”是什么意思,他向其解释“是对境遇不堪者的蔑称”,并抨击媒体在使用这个词语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短短一条微博立刻引来网友大量的转发和回复。而其后,冯小刚又发表了一条言辞更为犀利的微博回应网友,并直接炮轰“称自己是草根是自嘲;称自己是屌丝那是自贱。分属两个不同群体:一个是弱势群体,一个是脑残群体”。短短一夜之间,由冯小刚炮轰“屌丝”引发的一系列讨论成为了热门事件。
(链接)“屌丝”一词最早的来源是百度“三巨头吧”对“李毅吧”球迷的恶搞称谓,有嘲讽之意,但却被李毅吧的球迷就此领受下来。“屌丝”二字蕴含着无奈和自嘲的意味,但是李毅吧球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从此以“屌丝”自称,并开始一路爆红网络。
“屌丝”多指年轻男性,他们出身卑微,他们称自己的工作为“搬砖”,他们爱网游、爱贴吧、爱“女神”也爱幻想,却缺乏行动力,想做而不敢做;他们内心虚荣,却又不屑“高富帅”而故作清高;他们自卑、自贱却也自以为是;他们是善良的,他们也是懦弱的。
总之,“屌丝”就是这么一类人,他们身份卑微、生活平庸、未来渺茫、感情空虚,不被社会认同。他们也渴望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做,生活没有目标,缺乏热情,不满于无聊的生活但又不知道该做点什么。而这样的心态又普遍存在于我们周围,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也就造成了网络上“屌丝”的爆红。
教师点评:日新月异的网络文化制造出层出不穷的新的流行语,语言的娱乐化。一个可借鉴的思路:雅俗而不低俗,通俗而不粗俗,易俗而不媚俗。通过文化建设,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通过信念的整合和思想的工作,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随机调查)同学们说说校园流行语。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案例讨论:
(一)偶像变迁的思考
标志偶像:雷锋、保尔·柯察金、王进喜 ……
雷锋__近半个世纪前牺牲的一个普通士兵,作为一种精神或信仰的代名词已影响了整个中国达几十年之久。
保尔·柯察金__对于40岁以上的人来说,保尔是他们青少年时期心目中熠熠生辉的偶像。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70年代 精神解放后的饥渴选择
标志偶像:陈景润 邓丽君 ……
陈景润成为七八十年代年轻人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向科学进军”也成为那个时代最鼓舞人心的口号。它所造成的影响之一,是后来的许多孩子在被问到“长大后做什么时”都会铿锵有力地回答“当科学家”。陈景润身上所表现出的对于科学的投入、执着、严谨以及爱国主义的激情,使经历了“文革”动荡的国人深受感染,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科学的价值和魅力。在偶像的感召下,许多年轻人怀着科技报国的激情,投身科学研究的领域。
邓丽君: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时候,邓丽君的歌曲是一种具有颠覆效果的符号。她那清甜圆润、缠绵柔情的歌声,让大陆听惯了激昂高亢的革命歌曲的年轻人耳目一新。
80年代 从单一走向多元
标志偶像:张海迪 中国女排 港台明星 ……
张海迪
被誉为“中国保尔”的张海迪,从5岁起高位截瘫,胸以下都失去了知觉,但几十年来,她学医救人、写小说、画油画、拍电视、唱歌、读硕士…一系列常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张海迪做到了。聪慧的头脑,灿烂的笑容,坚韧与激情——正是张海迪不甘心命运的摆布,在逆境中崛起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一代代的青年,并成为他们战胜逆境的激励力量。
90年代 流行时代的文化符号
标志偶像:罗大佑 崔健 王朔 周星驰 王菲 ……
罗大佑
一袭黑衣、遮住半个脸的墨镜和一头长长的卷发,是罗大佑最鲜明的外在形象。他早期最具批判色彩与人文精神的《之乎者也》、《青春舞曲》、《家》等作品,使他在一夕之间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叛逆偶像,留下了“愤怒青年”的形象。
崔健
1986年,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当他穿一件长褂子,身背一把破吉他,两裤脚一高一低地蹦上舞台时,台下的观众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音乐起处,崔健唱出了“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时,台下变得静悄悄。十分钟后歌曲结束时,在热烈的欢呼和掌声中,中国第一位摇滚歌星诞生了,他就是被誉为“中国摇滚第一人”、“摇滚教父”的崔健,由于表达了一种极端个性与独立的文化反叛,使崔健成为一代青年的精神偶像。
21世纪偶像?(学生回答)
教师点评:偶像代表了社会在一定时期的价值取向。
分析一个社会中人们所崇拜的偶像,就可以基本判定这一社会文化的特点如何和层次如何。从全民崇拜革命型偶像到娱乐偶像、实用偶像占据主流的发展趋势,表现出当今偶像崇拜及其他一些文化表现形式中精神世俗化、平庸化的趋势。也表明树立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时代偶像迫在眉睫。
王岳川--北大中文系教授、中国文化学院研究员:
“当代文化既不是纯粹的美国消费主义文化,也不是欧洲式的贵族古典文化,更不是中国传统依仁游艺的人本文化,而在变成不中不西的多面杂糅文化。”
在一个社会里,多元的非核心价值观能增进社会活力,统一的核心价值观能阻止社会分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重要、最集中、最具决定作用的价值内核,它反映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具有激励人心和鼓舞人们不断前进的作用,而且这种价值观包含着非常高尚和值得人们前赴后继为之献身的内在合理性,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它的成型和系统化,必将成为人们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潜入人们的思想和心灵深处,进而作为人们的价值传统和文化精神长期稳定下来,发挥代代相传的价值传递效用。
在社会成员的价值观中,能够影响人们对一个事物,一种行为做出选择和判断的,居于主导地位并形成一定逻辑体系的若干价值内涵的集合,就构成了所谓的核心价值体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有同学有疑问或反对:马克思主义产自160多年前,难道没有过时吗?马克思主义产自欧洲,国情不同时代不同,中国为什么还要坚持产生于160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呢?一种理论要不要坚持,有没有过时,不在于产生的时间长短,而是决定于它正确与否。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一些西方政要断言“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这既不符合事实,也不是西方学者的一致认识。德国著名学者哈贝马斯指出: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东欧剧变和苏联的变化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而是背叛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在21世纪,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广阔的前景。法国思想家德里达认为: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对“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这种断言必须予以抵制。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马克思去世后,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说明了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以改造世界为已任的基本特征。1999年,为迎接千禧年的到来,英国BBC广播公司通过国际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做了一次广泛的民意调查,评选一千年来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在最终评选的十位千年思想家中马克思位居榜首,为什么?从来没有一种理论象马克思主义那样在促进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同时,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世界政治格局。这再次告诉我们,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尽管过去了150多年,但马克思主义丝毫没有因为实践的发展而失色,反而更加生机勃勃,显示出真理之树常青。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的作用,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自觉做到“两个坚定不移、决不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不可避免会出现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这就更加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的共同理想,才能有效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邓小平说: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建国后,尽管有曲折,但中国发生了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坚持这条道路,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社会主义具有光明的未来。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把握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同学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已专门学习了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对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新时期爱国主义的表现和要求,新时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问题均有了系统的学习和了解。在此不再重复。
提问:大学生如何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教师建议)第一,创新重任青年责无旁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第二,青年富于并善于创新。青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世界许多重大发明发现,都产生于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爱迪生29岁发明了留声机,31岁发明了电灯;贝尔29岁发明电话;爱因斯坦26岁提出狭义相对论;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时分别30岁和28岁。
第三,应用型大学的大学生创新贵在实践。
2001年6月12日,在中国科学院创新战略论坛的第三次讲座中,海尔总裁张瑞敏面对来自中国科学院的100多位“金头脑”,讲的却是“海尔”的小动作—开发容量只有1.5升的小洗衣机,给小冰箱加一个折叠板可以当桌子用。每当提到这些细微的但又非常体贴的小发明、小设计,张瑞敏都充满了自豪:正是无数次诸如此类的不太起眼的小改动,铸造了海尔不断发展的灵魂—创新。
张瑞敏讲了海尔的小故事。有一次他的员工告诉他,某地区的农民用洗衣机洗地瓜,结果洗衣机经常被堵住。员工感到很气愤:看来我们有必要告诉这些农民,洗衣机是用来洗衣服的不是用来洗地瓜的。但张瑞敏想到的却是既然有这种需求,就应该满足这种需求。很快,海尔就开发了可以洗地瓜的洗衣机。其实,设计也很简单:排水管加粗,涡轮上铺上塑料布、不漏泥就可以了。“这种洗衣机的销量并不大,但市场要细分,往往在100种商品中,销量最大的只占20%,但那80%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海尔是靠电冰箱起家的。在北美的大学校园里,海尔的一种只有60升的小冰箱特别受欢迎,但包括张瑞敏在内的海尔人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卖得好。为了打开这个问号,张瑞敏特地派数人到美国校园里调查,后来发现销量大的原因是因为海尔冰箱的顶部最平整—在美国的学校宿舍里,空间同样狭小,这种小冰箱的顶部就可以当桌子使用。受到启发,海尔在冰箱顶部加了折叠板—桌面更大了,后来他们又采用了他人的建议,在桌面下加了一个抽拉板放键盘,这样这个小冰箱又变成了一个电脑桌。 这样的发明尽管小,但它们对海尔的发展无疑是极其强劲的推动力,正如张自己所讲:创新是海尔持续发展的动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发展,就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这个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 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 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八荣八耻不面面俱到,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重点讲几点:
※以为人民服务为荣。大学生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是否高标准高要求?(我校大学生积极义务献血和为我校癌症患者捐款等事件说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有少部分同学不爱劳动,甚至有人苦活累活不愿意干,也不就业,甘当啃老族。
讨论:如何看待啃老族?
总结:要发扬热爱劳动的美德,在劳动中创造价值。
※现场调查:一骑自行车的人把你撞倒后,扬长而去,不久,你发现他因撞在栏杆上而躺在地上,不能动弹,你将怎么办?
A骂他一顿 B幸灾乐祸 C不理不睬 D扶起他
教师分析:《论语》中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温暖的社会环境,会吸引人们同心同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以诚实守信为荣。如何看待考试作弊?
香港城市大学的“考试门”
2006年9月,陈静作为武汉华中师大数学与统计学院的硕士毕业生,去香港城市大学数学系读博士,因担心自己考试不能通过,将1万元港币放进老师戴晖辉的信箱内,继而用电邮向戴晖辉索取试题及答案。戴老师在数学系系主任陪同下向廉政公署报案,并配合廉署将陈静拘捕。陈静稍后以行贿罪判处入狱6个月,1万元港币被充公。这是香港学界第一起因“买试题”而被判入狱的案件。这是诚信问题也是法制问题。
※瑞士,堪称世界上的"首富"。它的年人均收入高达4万多美元,名列欧洲第一;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失业率仅为3%,通货膨胀率为4%;每千人拥有电冰箱680台,电视机560部,汽车540辆。可是在如此富有的国度里,人们从来不大手大脚,素以节俭闻名于世。他们形成了注重实用,不讲求奢华的消费意识,这反映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更应该以艰苦奋斗为荣。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多年前,台湾的一个学者在他的一本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广东人在美国街边说话,美国人认为他们就要打架,急拨电话报案。警察来了,问两人在干什么,他们说:我们正在耳语。原来两个广东人的大嗓门让美国人误以为要打架。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了,中国人在公众场合的形象是否有所改观?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四。中国人的腰包鼓了,越来越多的国人选择出国旅游。可是在中国人经常出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国——法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频出现了用简体中文标识的警示牌,上面写道:“中国人,便后请冲水”,“中国人,请安静”,“中国人,请不要随地吐痰”。
同学们,你会是这样的中国人吗?听到这些你会想到什么?
经济的腾飞并不意味着精神文明的同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不断增长,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但是相对于GDP的飞速增长,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却严重滞后。这种滞后不仅会影响中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影响中国的对外形象,甚至会影响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事例1:在技术水平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不法商家也学会利用先进的技术来降低成本。从食品造假到滥用添加剂、非法添加化学物,基本所有只要能降低成本的手段都被不法商贩和黑心商家所利用,我们在感叹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在为人的道德水准的下降而愤概,同时也为监管不力而无耐。“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使我们心有余悸。
事例2:2007年1月,在成都市一家酒楼的六楼,一女子因为情感问题欲从6楼跳下,楼下聚集了很多人看热闹,有人掏出了手机准备拍摄,有人在下面起哄,“快跳啊”,楼对面一男青年边看跳楼女青年边弹吉他。
事例3: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说说你的感受。
良好文明的道德风尚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希望同学们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事物,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养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推动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
科学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巨大源泉,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必然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一个崇尚科学的民族,必然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族。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培养了一支勇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优秀科技队伍,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我们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但是,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
2006年4月18日至21日,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在这次行程中,大家知道去了波音公司,还戴了一顶波音公司送的员工帽,显示了主席的亲和力。此外,还去了微软公司总部,参加了比尔.盖茨家的晚宴.这一顿晚宴不容易,大家知道,中国花12亿美元购买了微软的操作系统正版软件和其他软件。为什么我们要买?因为我们生产不出来。这也是中国制造所遇到的尴尬。
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必须大力推进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国际间残酷的竞争和高技术封锁,只有走技术创新之路,把发展的后劲建立在自己的核心技术之上,那么我们整个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可能顺利实现。我们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教育是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
以“普及、发展、提高”为主要任务。以中西部农村地区为重点,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案例关注:丛飞遗孀死于失学少年之手的悲怆
2011年4月13日晚,三名青少年穿过高速公路护栏,在路边寻找投掷目标。在击中邢丹前,三人已连续打中3部车。每打中一部车,三人就躲到路沟嬉笑。23时45分,邢丹所乘车辆驶至事发路段,被一名少年扔出的混凝土块击中,抢救无效死亡。(《羊城晚报》4月17日)
丛飞自身并不富裕,但他生前倾全力资助了183名贫困儿童,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其妻邢丹竟然死于不良少年之手。警方强调,3名作案人员并无抢劫动机,他们投掷石块仅仅是为了“取乐”。在高速公路向疾驰的车辆投掷石块,该是何等危险,看到飞驰的车辆被击中,3名青少年居然“嬉笑”,这又是何等残忍!
无知,空虚,无聊,迷茫,藐视规则,目无法纪,具有强烈的攻击性,缺乏责任意识,没有基本的同情心,这些特征无疑表明,这3名青少年或者说他们所代表的社会亚群体,本身就是教育不成功的产物,或者说是没有得到教育机会的产物。尽管高学历人群中也有人性沦丧的个体,但通常受教育机会愈多,以尊重、宽容、友爱为内核的人文教育愈是深入人心,社会整体的道德文化水准就愈高。但遗憾的是,这3名青少年没有获得这样的机会。他们生活在底层,没有教养,不知敬畏,甚至以无明确指向的攻击来发泄无明确指向的情绪。
丛飞彻底奉献的一生在于传递和弘扬一种美德,更在于对民族未来的关切。丛飞入选“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中有这样一段,“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就是这样一个宁愿自己等待死亡,也要把义演经费悉数捐给失学少年的人,却在离开人世5年后,继承其事业的遗孀死于失学少年之手。丛飞夫妇拯救了数百名失学少年,却没能拯救自己。
几乎任何一起犯罪背后都可以找到滋生犯罪行为的社会机理,低龄、失学、无业个体成为暴力犯罪的主体,这已成为当前犯罪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当3名小学肄业的青少年把石块无情地掷向飞驰的车辆时,他们当然不知道车内乘坐的是“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获得者、200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遗孀。邢丹之死见证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公,却也再一次向社会重复着一个沉重话题,即对失学青年的拯救。只有越来越多来自底层的青少年能获得应有的学习机会,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具有善良的品质、责任意识、爱心和志愿者精神,一生致力于拯救失学少年的丛飞夫妇才能含笑于九泉。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案例讨论: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2004年,韩国裴勇俊主演的电视剧《冬季恋歌》创造了15亿美元的经济效果,使韩国国内生产总值上升0.18%。根据日本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的报告,2004年4月到10月之间,参加“《冬季恋歌》之旅”的日本人增加了18.7万多人。与上年相比,新增的赴韩旅游的96.8万人中,“韩流之旅”占了约七成,观光收入增加了8.25亿美元。裴勇俊在2004年为7个厂商的9种产品拍摄了11个商业广告,包括饮料、眼镜、电子产品等,这些产品的销售额平均增加了30%。
中国文化交流中的“逆差”与“失衡”现象:
多年来我国每年出产电视剧成千上万集,但能出口到国外的只有少数几部名著改编剧;而韩国电视剧却一部又一部地在我国热播,至今不退。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就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
撒切尔夫人生前说过:“中国不会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推进自己的全力,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播撒性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不是思想观念,中国的指示体系不能参与世界知识体系的建构,不能成为知识生产的大国,即使中国在巨大经济崛起充其量是物质生产大国,在精神文化生产和创新乃至输出上仍然是小国。
问: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教师分析: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
当前,中国政府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有着自己的主张,提出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安全观,改革开放以来历任国家领导人的文化立场,多在于强调合而不同,求同存异,鼓励和加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文明对话。中国也开办了孔子学院和语言文化学院,希望有3000万甚至3亿的外国人都来学汉语。然而比起周边日、韩政府目标明确且咄咄逼人的文化政策,中国的文化政策层面却显得气象不足且特征不够鲜明。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日渐崛起令世人瞩目,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则亟待拓展。有数据表明,目前美欧占据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76.5%,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的份额中,日本和韩国各占10%和3.5%。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他们知道什么是最中国的、最优秀的、最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知道什么是全球市场;知道谁在消费中国,谁在了解中国,否则很可能将导致文化生产过剩或者错位。
文化传播机制是一个大问题。美国用三大片(薯片、芯片、影片)策略就征服了世界。从1996年开始,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超过航空、重工业等传统领域,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占美国GDP的25%左右。近些年来,美国文化产业的经营总额高达几千亿美元,其中,好莱坞的巨制电影、三大电视网的娱乐节目、时代华纳的流行音乐更是侵占了营业额的大头。在每年美国商品的出口项目当中,文化产业视听产品的出口额(紧随航空业和食品业之后)总是名列前茅,它同时为美国国内提供了1700多万个就业岗位。(和学生简单交流熟悉的电影大片)
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仅成为经济大国,还要成为文化大国。电影文化也是其一。无论是艺术电影节还是商业电影节,我们都应该参加,参加的目的就在于衡量一下自己的水平。
张艺谋导演的大片《金陵十三钗》一直想角逐第84届奥斯卡奖,最终仍与小金人无缘。中国电影的成功并非取决于能否获得奥斯卡奖,但从《金陵十三衩》和英国影片《铁娘子》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截然不同的命运上,确实可以反映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高,提升国家软实力仍然任重道远!
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于北京时间2月25日上午(美国当地时间2月24日下午)在好莱坞杜比剧院举行。现场,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最佳导演奖。李安再度获奥斯卡金像奖带来的启示:只有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西方的经验,港台的经验仅仅是可资借鉴的因素。真正需要挖掘的乃是属于民族的大众的生活的东西,通过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提问)如何深化文化改革?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进一步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决冲破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工艺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责。对政府来讲,就是要切实转变职能,一方面,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承担好“管理”的角色;另一方面,集中力量办好一些该办好的事情,承担好“服务”的角色,形成政府主办、社会参与、功能互补、运转协调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
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发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改革中贯彻“创新主体、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调动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体制机制的创新为重点。在这方面,要解决主要矛盾,破解难点问题,着力在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健全政策法规、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的突破。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舟活国有文化资源上拿出新办法;打破传统的文化资源和产品分配体制,在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上推出新成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部门、完善各种配套政策,在加强宏观管理上获得新进展。
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是全面把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开拓创新。
(4)文化体制改革有其特殊性、复杂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很不平衡,文化领域的行业、单位的特性也不一样。因此,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中央确定的方针要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根据各地区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相关政策和改革措施,稳步实施,工作进度不提统一要求,完成时间不搞整齐划一。坚持试点先行,从点到面,分阶段、分步骤地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区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同时,还要注意使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国家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相互配套、相互衔接。
文化凝结着过去,文化连接着未来。背倚五千年文明的厚重积淀,面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春潮涌动,只要我们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勇于实践,不断冲破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不断革除制约发展的体制弊端,必能书写出文化发展的新篇章,奏出当今时代的最强音,创造出更加灿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最后,让我们弘扬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谐文化:“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际和平”。
思考题:
1、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相比,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其原因是什么?
2、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如何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